English

一部倾情之作的诞生

——访《生死抉择》导演于本正
2000-08-21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曹继军 我有话说

于本正这几天特别忙。《生死抉择》在全国引起了轰动,总结汇报、媒体采访,许多事情找上了他这个导演。不过,于本正说他忙得很高兴,不管是对主创人员和上影厂,还是对国产电影,《生死抉择》如此受到观众欢迎,是值得高兴的事。

于本正说,《生死抉择》是一部倾情之作,是一部融合着我们的身心、融合着我们的热情和思考,体现出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品。

曾经执导过《日出》、《走出地平线》等多部优秀影片的于本正,接受《生死抉择》导演任务时,曾经有过顾虑,因为剧本改编自作家张平的长篇小说,而这部小说此前已经改成电视连续剧,再将其搬上银幕,颇有难度。但当他读了原著、并被深深打动之后,渐渐地从内心深处涌动起强烈的创作欲望。于本正坦言:小说对事件、对人物的描写都很鲜活,但最打动我的,还是李高成这个市长的形象与他所代表的那一股凛然正气。我对张平为小说写的后记有非常强烈的共鸣,他说:“作家不是救世主,但作家决不可以远离时代和人民……文学不关注人民,人民又如何会热爱文学?”就影视作品而言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对腐败现象,老百姓深恶痛绝,作为电影工作者,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态度,并且要鲜明地把我们的态度表现出来。电影不关注人民,人民又如何关注电影?

如何将这样一部主题严肃的影片,拍成一部吸引观众的艺术精品?

于本正介绍说:首先是对剧本精打细磨。虽然说电影是导演的艺术,但剧本却始终是一剧之本,是一部片子成败的重要因素。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贺之壮、文学部编剧宋继高,受命走上了编剧岗位。在两易其稿后,导演于本正加入进来了,厂长朱永德加入进来了,两名资深编辑也加入进来了。于是,每周至少3次的剧本研讨会,成为6个人必不可少的“功课”。从1998年10月开始,剧本先后7易其稿,花费了整整8个月的时间。

挑选合适的演员是一项重要工作。在看了海政电视中心演员王庆祥的录像以后,于本正又北上青岛,看望正在那儿拍戏的王庆祥,随后将王庆祥召至上海,试装看剧本。于本正回忆说:“从他激动的眼神里,我看到了他有一种创作的欲望。李高成就是他了,他准能演好。”果然,王庆祥将一位一身正气、可敬可亲的市长,带给了观众。值得一提的是,李高成的弱智女儿是由正常儿童来演,还是由本身弱智的儿童来演,也经过了一番考虑。为了真实,剧组请来了弱智儿童张薇,她的没有表演的表演,感动了所有人。

于本正告诉记者,影片拍摄只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,但后期修改却花了3个多月。比如,片中的旁白,虽然只有一分多钟的时间,他们却录了五六次。有些镜头在停机以后,又进行了重拍。在拍摄过程中,他们同样精益求精。拍工厂一场戏时,被临时请来的群众演员以为拍两三遍总可以了吧,没想到一遍又一遍,竟然拍了两个昼夜。为了把戏拍好,剧组的所有人员都认认真真地各司其职。主演王庆祥的话为于导提供了佐证:我演李高成时穿的那件西服,只要一有摺子,就会有人拿去熨。一直到这部戏拍完,这件衣服都是板板正正的。要是换了别的剧组,半个月熨一次就不错了。

谈起《生死抉择》的成功,于本正说应该感谢上海市的领导部门当了好参谋:给了一个好题材之后,又营造了宽松的创作氛围,让艺术家们自由创作;谈起《生死抉择》的轰动,于本正最深切的感受是:电影选择人民,人民必定会选择电影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